记者自市北区获悉,目前,青岛一战博物馆主体结构施工完成,正进行外立面装修,预计年内开馆。届时,将填补青岛市战争军事博物馆的空白,促进青岛文化旅游业发展,对提升青岛知名度、保存城市记忆、增强市民国防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位于京山路26号,依山而建,地势狭窄,造型为和平鸽,寓意和平。总建筑面积约9500平方米,占地面积仅为1500余平方米,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其潜力。博物馆共分为5层,其中地上3层,地下2层,设有展厅、4D影院、学术交流中心、地下车库、办公区域等,每层布局复杂、场景多样。展陈以“还我青岛”为主题,设置序厅、“胶湾警号”“日德战争”“青岛回归”等展厅,通过分组、分区的方式还原一战时期的各个主要事件。
据了解,前期,青岛山炮台教育基地已通过公开征集、网上竞拍、无偿捐赠等方式,征集各类文物2400余件(套),这些文物展品,可进一步加深市民及游客对一战、青岛与五四运动、青岛主权回归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认知,加强国防意识,增进珍惜和平的观念。
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既是独立的风景,又是繁杂历史背景的真实缩影。建成后的博物馆将成为青岛市又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能够与周边的旅游景点相结合,形成高品质的旅游路线,预计年可接纳游客达30万人次。
青岛啤酒博物馆上榜全国十大热门博物馆
清明时节旅游市场迎来勃勃生机。4月8日,中国旅游研究院联合驴妈妈旅游网发布《2018年清明假日旅游及景区消费报告》。报告显示,清明假日三天,旅游消费高涨,文化需求活跃,全国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1.01亿人次,同比增长8.3%;实现旅游收入421亿元,同比增长8.0%,旅游迎来文化、休闲融合发展新时代。
清明小假期,青岛市共接待游客417.38万人次,同比增长12.32%;其中,监测的重点景区中,青岛啤酒博物馆以69.5%增幅名列首位,成功入选全国十大热门博物馆。
资料图
随着近年来旅游市场的迅速发展,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景区的选择更倾向于深度化、个性化、品质化。寻找城市独一无二的文化,挖掘前所未有的体验、享受便捷高效的服务,玩有所乐,玩有所获的旅游需求愈加显现。
资料图
文化和旅游共荣共生,引领新时代国民消费升级,博物馆、文化遗产、文化展演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游持续走热,参观文化场馆和游览名胜古迹的游客占比达38.1%。文化展演吸引游客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2%,主打文化IP的景区逐渐赢得游客喜爱。
故宫博物院、青岛啤酒博物馆、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上海汽车博物馆、杜甫草堂博物馆、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天一阁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等具有当地历史文化特色的景区成为十大热门博物馆。
资料图
近年来,青岛啤酒博物馆品牌形象活跃,升级品质创新运营,在各大旅游节假日的接待增幅均名列前茅。
来自江苏的张先生在假期参观后,给青岛啤酒博物馆的官方微信留言写到“说起青岛,先想到青岛啤酒。假期想来感受下,青岛啤酒博物馆是我的首选站。没有失望,在这里先了解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品味到独有的味道和特色,啤酒太正宗,让这段旅行在微醺中开启,整个旅程都变得不一样”
资料图
在游客人数增加的同时,对文化类景区更大的挑战是游客体验和口碑。在各大旅游电商平台可以看到,青岛啤酒博物馆的游客满意度均远高于行业平均。其中4.5-4.7三天期间,青岛啤酒博物馆大众点评整体评分4.7,好评率98%,好评集中词汇:人气旺、体验很棒、环境优雅。
资料图
美团网整体评分4.8 ,好评率98%。
好评集中词汇:环境优雅、服务热情、人气旺。
资料图
携程网整体评分4.8 ,好评率99%
好评集中词汇:适合亲子游、环境优雅、趣味性。
资料图
随着清明小假期的火热,青岛正式进入旅游旺季。青岛啤酒博物馆修缮升级后的百年历史展馆将于五月份正式开放,一座城市的百年传奇将在现代科技中呈现;经营业态不断丰富,跨界餐饮的特色青岛啤酒料理让旅程满“腹”收尾;景区智慧预约系统即将上线,合理控流让游客参观在旺季,体验不打折……
资料图
春游青岛,不妨到青岛啤酒博物馆,“寻访青岛啤酒发源地,品味酿酒师才能喝到的好啤酒”,青岛文化旅游第一站,感受这座城市独有的啤酒和故事。
资料图
青岛,又将贡献一个世界中心!
互联网时代下,数字经济对众多传统产业造成巨大冲击,物流业却在这波时代潮流中脱颖而出,跃然成为一项新兴产业。一座城市物流业的发达与否,关键还取决于城市规划,唯有内外四通八达,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
时人说起青岛,帆船之都、啤酒之城、旅游胜地、海滨名城……却始终不会忘了它是中国最重要的国际性港口城市之一,对内连接主流城市,对外直通日韩,俨然互联网时代下中国辐射东北亚的国际门户。然青岛海陆空四通八达,却不只有港口让人交口称赞。
纵观青岛未来的规划布局,面向国际,有2019年建成的胶东新机场和覆盖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港口。面向国内,在“八纵八横”的高铁布局中,青岛占据三条高速通道。面向省内,形成以青岛为中心的高速铁路交通圈,而青岛市内也规划了16条地铁,构成了青岛面向国际的现代化交通网。伴随着青岛交通规划的逐步完善,一个全球物流中心正在崛起。
海运撑起半边天
青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濒临黄海,隔海与朝鲜半岛相望,是中日韩自贸区的前沿地带,更是“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与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着贸易往来。
作为世界第七大港和山东省港口的龙头企业,青岛港拥有全国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原油码头、铁矿码头和国际一流的煤炭码头、散粮接卸码头,港口资产110.4亿元,吞吐量跻身全球前十位。
货种的多样性和服务的综合性,打造了青岛港的核心竞争力。在国内首个全自动化港区——青岛港新前湾码头的自动化吊装控制室里,工作人员只要坐在监控室的电脑前,借助摄像头、握手柄就能控制码头集装箱装卸。9个远程操控员便能承担传统码头60-80个人的工作,比传统码头提升作业效率30%,节省工作人员70%。
青岛港港口吞吐量由2000多万吨增至2017年的5.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2万多标准箱,一路攀升,超过了日本、美国所有港口,2017年达到1831万标准箱。青岛的海运成绩有目共睹,城市枢纽地位如日中天。
航运未来可期
如果说前湾港、董家口港是青岛连接世界的经济纽带,那胶东国际机场就是世界人民看青岛的窗口。这座即将建成的4F级机场自规划之日起,便与这座城市融为一体,成为了青岛的城市名牌之一。
2017年,青岛拥有国内航线157条,国际航线27条,港澳台地区航线2条,全年航空旅客吞吐量达到2321.1万人次,增长13.2%;航空货邮吞吐量23.2万吨,增长0.6%。
伴随着2019年新机场竣工、流亭机场转场停运的日子越来越近,青岛的航运发展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征程,按照规划,青岛新机场将形成集航空、铁路、公路、城市、轨道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枢纽,实现畅通、便捷、高效交通集疏。
预计青岛新机场2025年年旅客吞吐量将达到3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0万吨,飞机起降30万架次,高峰小时航班起降104架次;远期(2045年)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5500万人次、终端6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00万吨,飞机起降45万架次,高峰小时航班起降136架次。
陆运无可限量
青岛大手笔描绘“大通道建设”,全面构建城市群及对外贸易枢纽,以高铁、机场、地铁、公路为主的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正在逐步形成。
2017年,青岛累计完成铁路货运量6021万吨,货运周转量183.04亿吨公里,同比均增长8.1%;全年完成铁路客运量3179万人次,客运周转量96.95亿人公里,同比均增加17.7%。
2017年,青岛累计完成公路货运量2.47亿吨,同比增长19.4%;完成公路货运周转量515.91亿吨公里,同比增长9.7%;全年客运量完成4534万人,完成客运周转量75.42亿人公里,同比增长3.6%。
2018年,青岛将重点布局交通领域,随着潍莱高铁开工倒计时,济青高铁全线铺通、青连铁路今年建成通车、至少再开2条地铁、新增4条快速路、银川路快速路建设、跨海大桥高架桥二期建设工程、打通多条快速路、预留4条隧道等。
随着现代化交通网建设的日趋完善,一个地域性的物流节点远远不能满足青岛,沿着各方面规划布局,青岛的“物流”枢纽功能正在逐步完善,一个世界性的物流中心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