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础教育十错
真理二、不实践孩子废:无德、无能、无健康。
1、否定实践为人才基础之错。“这事,我做过,我会做,我知道怎么做”,主要凭工作经验生存,是文盲人才;“这事,我做过,我会做,我知道怎么做,我还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且能用这为什么去开拓创新”,才质变成真正的知识人才。能教人成为知识人才的是教师,能教人成为教师的是师范教师。但中国教育,因否定实践而既否定只实践不知识的文盲人才又否定用知识指导实践的知识人才,结果让广大师生普遍成为只知识不实践的社会废人——俗称为书呆/子,反而连文盲都不如。
2、高考之错。四个自然长大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实践:从小玩着长大、人小干着家务长大、从小做着社会义工长大、从小自主着长大;其中,玩要以家务、义工为素材,自主要融于家务、义工、玩中。高考导航只须三句话:一是培养凡事都动手去做(即干活)的自觉性,二是逐渐培养凡事都努力用道理去做的自觉性,三是既以四个自然长大为基础、为主线去教学其中简单知识、简明道理,又用基础知识去针对性德才指导与提高各年龄阶段的四个自然长大活动。基础教育要把知识完全融于四个自然长大活动中,幼儿园只玩(这里泛指四个自然长大)不学(知识),小学是玩中学,中学是学中玩;玩是事前不带目的、事后不检查达标(就让人心理完全放松),只是老师事前要有教学计划,以让学生每堂课都在不知不觉中“玩”成任务。但这二三十年的高考改革,完全丢掉实践地只在知识上玩花样,已把全国中小学生普遍严重害成近视眼、体质弱、心态差、不干活还高消费、零能力还瞎梦想的啃老加坑爹族,连老百姓家孩子都已多成“资产阶级”公主少爷了。
3、语文之错。先说母语战略原则:以四个自然长大为根本为素材(特别强调:四个自然长大是基础教育语文的源泉),以口头交流为主为主线,逐渐辅以书面交流来提高;但我们,却是完全没有四个自然长大,一开始就直接书面为主,口头与书面又都没有交流。后说母语战术原则:把所见所闻所亲身经历,从时间角度条理清楚地讲述出来,就是培养记叙文能力;把其中人、物、事,从空间角度层次分明描写出来,就是说明文能力;对人物进行评价、对事情进行推理,让人信服,就是议论文能力;尤其是大家一起在共同做事中边说边议论,把事情说清楚、把道理弄明白,把大家说服、共同把事做成,就是语文综合能力。但我们,却是从小到大几乎不据亲手操作、亲身感知去语文,多变成完全从书上学语文、直接从网上抄作文,理所当然语文越学越空洞越嘴笨越笔拙。
4、外语之错。聋哑外语是,先把听到的英语翻译成汉语,用汉语想好后再翻译成英语说出去:这样教学一辈子都不敢跟老外说话,并且只要关书两三个月后又还不会读不会写了,凡是采用用汉语来给英语注音的,凡是采取用汉语讲解英语的,等等,都是聋哑外语教学。只有用外语来直接思维的才是真正的外语教学:就是用英语来直接听、直接想、直接说,且听想说一气呵成。这就要求:先只口头交流地教学幼儿英语,能与老外日常会话后再加上书面交流,等口头、书面都能正常交流后才去单项训练以专项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但我们一开始就直接听说读写。一般是到高中或上大学后才开外语课,否则小时候学成聋哑外语、成年后就只能外语聋哑终身了,但我们现在从小学甚至于幼儿园就开聋哑英语了。
5、数学之错。中小学数学重在培养数学与孩子化实践(即四个自然长大)的根本联系能力。数学教育是三步连环,先到具体实践中找出变量及其关系来列方程(写数学式子、画几何图形等),再结合实际从解方程过程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过程,后看求解结果所对应的实际情况结果来确定我们的应变对策。强调: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都应以这三步连环能力为主线贯穿始终,循序渐进,一须融入四个自然长大,二须以数学三步的根本、简单实践操作过程为主,其操作过程实质上就是数学定量讲理过程。而我们的这三步,都是完全脱离实践,都没有数学的实践操作过程,理所当然(当今中国)数学除了用来做题外几乎就一无是处了。
6、体育之错。四个自然长大是未成年阶段成长发育的天然锻炼且还自动形成锻炼自觉性。未成年人体育,重在充分保障四个自然长大并从中培养锻炼自觉性:中小学体育课,重在有效示范性指导各年龄阶段四个自然长大中身体运动的科学方法且检查、帮助各学生体质达标。但当今中国教育,完全没有四个自然长大,只让成天静坐着读书,让人从小到大连胳膊腿儿都一直没有完全伸开过,身体哪能好得了?体育课往往就是伸懒腰,有时还为配合学校以学习为主就干脆不上:学校教育及其学校体育让人身体运动量严重不足,以至于不少孩子就患上中老年病了;而中国竞技体育却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让人从小专业训练、过度锻炼,使不少运动员一到三四十岁就伤病缠身。
7、好坏差/生之错。融入实践的素质教育是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等而把每个学生都能培养成既有根本共性又具个性特色的人才。但脱离实践的应试教育,把能够适应应试却啥都不会做往往连生活自理都很困难的归为好学生,结果多成终身啃老族;把试图跟上应试但总是跟不上的归为差生,把对应试逆反的归为坏/生,一旦被定性为坏差/生,往往多得“破罐子破摔”一生了。
8、扼杀创新之错。畅说畅做法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根本方法,在保证安全前提下,到具体做事中,要让人把想说的说出来、想做的做出来,把话说完、把事做完、讲出道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担责、大家的事情商量着做共同担责。就会发现学生、孩子有许多创新于我们的地方——这是实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最迅速有效方法;学生、孩子也会发现有许多是自己此前没想到没做过的地方——这是他们的自我创新;从中还能顺便培养挫折承受力、毅力、担责等品德。但中国应试教育,一切都要完全按照书本、教师、家长等人为(主观)制定的唯一标准答案来,完全剥夺了孩子、学生的实践、自主、创新等。
9、近视非病之错。医学界与世界教育都公认近视是眼疾,但中国教育却把眼镜看成博学多才,把没戴眼镜还看成是学习不刻苦。我们都公认戴助听器是耳背(即耳病),但都否认戴眼镜是眼病,为什么?因为,我们基本上都戴眼镜了。个人有病就是病,大家有病就不是病;别人有病就是病,自己有病就不是病:这种共病非病、自病非病心态,就是应试教育体制形成与难改的祸根,更是我国各种各样共性问题形成与难改的一大主要原因。
10、内行推责、外行背黑锅之错。普及教育下,是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与社会教育为辅,是以教师为教育内行、家长为教育外行;高考垄断导航基础教育下,家长的一万句唠叨顶不上教师的一句废话,教师的一万句苦口婆心顶不上高考的一句废话。但每当学生出了问题时,几乎都把责任完全推给家长及家庭教育失职,从来没有哪个教师、哪个校长、哪任教育厅长教育部长主动担责。
教育怎么了?
不学还不行,
学了又没用;
从小读到大,
啥都不会做。
杨贵元,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