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元首级峰会 青岛做的怎样了?
  • 浏览:643 评论:3 人

  • 自2014年开始,“主场外交”已成为中国总体外交的核心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向世界展现大国自信与实力最直接的方式,另一方面,主场外交还是增强所举办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吸引力,带动自身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的绝佳机遇。
    虽然好处固然不少,但对于举办城市的要求亦十分严苛,除了要体现举办城市在国家战略中的作用外,最重要的考量条件就是宜居指数。这里宜居的概念并不单单指的是适宜生存的条件,而是从城市的基建水准、完善发达的公共服务设施是否发达齐备,优美宜人的自然环境辅以出色的安全性与现代化交通等等。
    此前,无论是2016年杭州G20还是2017年的厦门金砖峰会,两座城市都出色完成了会议所需的各项任务,它们所体现的宜居性得到了世界的认可。2018年,中国的主场外交阵地将移到青岛,正是在举世瞩目的大背景下,青岛的城市宜居性到底如何?
    首先, 我们要了解影响城市宜居指数的几个重要因素。这里我们可以从美国城市宜居排行中找到答案。2017年9月,全美最新十大宜居城市排行出炉,笔者注意到,排在前列的檀香山(环境)、华盛顿(经济、文化)、波士顿(医疗、教育)、迈阿密(基建、文化)均具有各自鲜明的宜居特色。
    同时,也表明了城市的基建水准、完善发达的公共服务设施是否发达齐备,优美宜人的自然环境辅以出色的安全性与现代化交通等因素已成为衡量城市宜居指数高低的重要依据。
    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方面,2017年青岛启动棚改达4.8万套(户)并提前完成开工任务,改造老旧住宅小区项目285个,惠及居民12.3万户。而在省山东住建厅公布的2018年第一批棚户区改造计划中,青岛有45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在列,改造量35268套。
    同时,累计完成海绵城市项目建设60平方公里,地下综合管廊工程30公里,顺利通过住建部考核。黑臭水体和河道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显著,14处黑臭水体治理全部完工,转入河道整治常态机制。新改建绿地316公顷,新栽植乔灌木157万株,新建道路绿篱6万延长米;山头绿化10处,整治裸露土地面积181.9公顷,城市绿量不断增加。对青岛市现有1497个建设工地实施精细化整治提升。
    随着像市政道路、绿化美化、城区河道、铁路两侧、建设工地、棚户区改造收尾、路灯照明等这样提升城市品质的工程全面展开,青岛未来将更美丽、更宜居。
    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方面,2017年以来,33个市级重点公共服务项目提速,全年新增完工项目13个。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图书馆、青岛中学等4个项目竣工并投入使用;市儿童福利院、24届省运会新建6个场馆等项目年内基本完工。新开工建设配套学校幼儿园3所,竣工交付配套学校幼儿园4所。一批教育、医疗、体育项目的建成进一步增强了城市公共服务能力。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方面,说白了就是评价一座城市的“颜值”。截止2017年前10月,青岛的蓝天白云天数同比增加16天,达到289天;PM2.5平均浓度35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6.7%;PM10平均浓度70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4.6%。
    青岛市主要河流和水库设立的95个监测点位中达到或优于Ⅲ类的良好以上水质点位增加2个,水质差的劣五类点位减少2个,主要河流水质总体不断改善;胶州湾水质达到多年来最好水平。
    在2017中国旅游城市排行榜上,青岛更是从中国286个城市中脱颖而出,位列第12位,领军全省。这里冬天避寒、夏天避暑,碧海蓝天,景色宜人,不论是上班族度假还是银发族养老、亲子休闲等,都均有较强的竞争力,已成为国内最热门度假目的之一。
    城市安全性
    城市安全性方面,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最要紧的,首先还是安全。这是人们最基础的保障,也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必要条件。
    近日,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布了2017中国最安全城市排行榜。从2017中国最安全城市排行榜榜单上我们可以看到:香港以93.59的高分夺得第一,青岛以0.63分的弱小差距紧随其后,最终以92.96分的成绩获得全国第二、内地安全感排名第一的荣誉!
    安全城市必须具备当年无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社会治安良好,投资环境优越,生产事故少发,消费品安全,生态可持续发展,能为市民、企业、政府提供良好的信息网络环境和强有力的信息安全保障等主要特征。
    据公开报道显示,青岛市刑事案件总量2017年下降13.2%,八类严重暴力案件和“两抢”案件分别下降32.6%、65.7%,命案实现全破。
    交通规划
    交通方面,像杭州G20,让城市的六条地铁,四条城际轻轨,十条市区高架快速路等一批交通项目陆续加入启用队伍。青岛的交通规划亦不弱,未来5年,将陆续开通济青高铁、青连铁路以及至少6条地铁线路,城市全面迈入轨道交通时代。
    同时,包括一个最高等级的(4F级)胶东国际机场和四个通用机场(位于西海岸、平度等区市)也将“装备”青岛。现代化交通网让青岛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
    荣膺2017中国宜居城市榜首
    2017年11月,中科院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报告选取了中国省会城市、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少数公认宜居的城市等40个案例城市,进行了宜居性评比。
    主要指标依据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6大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

    图片来源新京报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首次通过大量不同不同年龄、学历、户籍的居民调查和数据分析,力求反映民众对城市宜居性最真实的感受。回溯历史,中国最早关于城市宜居的言论发生在两千年前,东汉时期文字家许慎也提到了民意的重要性,他曾说道:“城,所以盛(cheng)民也”。所以,衡量一座城市是否宜居,就必须要注重所在城市居民的意见。
    结果显示,青岛凭借综合宜居性评价最高位列第一,其次2-10位分别为昆明、三亚、大连、威海、苏州、珠海、厦门、深圳、重庆。

    在6大维度评价中,身为北方滨海旅游名城,青岛在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和城市环境健康性等领域排名靠前。
    随着上合峰会离我们越来越近,青岛凭借在各项领域稳定的发挥不断为城市的宜居性蓄力,也正是得益于近年来在城市宜居建设中的深耕,让定居在这座城市的居民享受到了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生活。
    2018年6月,相信青岛会为我们营造一场出色的顶级盛会。让世界重新认识大美青岛!




    2017年青岛市办实事全部完成 共10件33项民生项目
    29日下午,青岛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2017年10件33项市办实事,顺利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大部分项目提前或超额完成年度指标。据介绍,10件市办实事涉及“医食住行、就业创业、文体教育、环保卫生、养老救困、扶弱助残、公共安全”等基本民生,市政府每月调度通报进展情况,适时开展现场督查,加大重点事项跟踪督办力度,广泛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务督查社会监督员、市民代表走进项目现场,参与市办实事督查推进。

    新闻通报会现场
    第一件:促进城乡居民就业创业,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深入推进创新、创业、创客,完成政策性扶持创业1.5万人、技能培训帮扶1万人、新型职业农民技能证书培训1.5万人
    城镇新增就业方面,30万人就业目标已完成。
    创新、创业、创客方面,完成20个专业技术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国家级创业孵化载体数量达到129家,服务创业企业10660家次、创客10.9万人次,分别占年计划的100%、129%、213.2%和136.3%。
    创业扶持和技能帮扶方面,全市政策性扶持创业2.05万人,占年计划的136.7%;完成技能培训帮扶1.2万人,占年计划的120%。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面,完成技能证书培训15506人,占年计划的103.4%。
    第二件: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启动棚户区改造4.8万套(户),完成住房保障6000套(户),实施节能保暖工程200万平方米
    棚户区改造方面,已启动改造50677套(户),占年计划的105.6%。
    住房保障方面,已完成住房保障7052套(户),占年计划的117.5%。其中,实物配租配售2633套,租赁补贴4419户。
    节能保暖改造方面,已完工339万平方米,占年计划的169.5%,惠及居民4.3万户。
    第三件:改善城乡居民出行条件,推进贫困村、偏远村通公交(客车),加快公交都市创建,开辟调整公交线路20条,建设公交港湾式车站和场站14处,市区新增公交专用道55公里,完善交通标线30万平方米、车行道隔离护栏1万米,建设公共停车泊位7500个
    贫困村、偏远村通公交(客车)方面,累计开通调整公交线路36条,实现194个行政村通公交(客车),占年计划的100%,惠及周边居民40余万人。
    公交都市创建方面,累计开辟调整220路、370路、913路、677路等22条公交线路,占年计划的110%;12处公交港湾式车站已全部完工,2处公交场站已开工建设,占年计划的100%;完成市区公交专用道建设59公里,占年计划的107.3%。
    交通标线和隔离护栏完善方面,完成交通标线施划30万平方米,占年计划的100%;车行道隔离护栏已全部完成采购,结合道路整治提升同步安装到位。
    公共停车泊位建设方面,已建成或主体完工10045个,占年计划的133.9%。
    第四件: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居民医疗保险待遇,建立实施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开展产前筛查高风险和临界风险孕妇免费基因检测或诊断服务,强化院前急救网络体系建设,开工建设市第八人民医院东院区
    居民医保待遇提高方面,1月1日起,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按照新政策享受待遇。截至12月底,全市共有191万人、1010万人次享受相关医疗保险待遇。
    补充医保方面,1月1日起,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按照新政策享受待遇。截至12月底,全市共有5.55万人、14.42万人次享受相关保障待遇。
    产前筛查方面,6月1日起项目全面启动。8.5万名孕产妇接受产前血清学筛查,其中,1.96万名高风险和临界风险孕产妇接受产前筛查基因检测,查出高风险341人;1157人进行羊水染色体诊断,确诊异常186人,均已随访干预。
    院前急救方面,16处急救站点建设和车辆、设备配备工作已全部完成,12月份正式上线运行。




    青岛19家单位正式获批国家级“星创天地”
    凤凰网青岛从青岛市科技局获悉,日前,科技部下发通知公布第二批备案的国家级“星创天地”名单,青岛西海岸农高区等19家企事业单位位列其中。截至目前,青岛国家级“星创天地”总数达到30家,列副省级城市首位。
    “星创天地”是科技部2016年正式倡导发起的,是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载体、发展现代农业的众创空间、新型农业创新创业一站式开放性综合服务平台。打造“星创天地”,对于进一步激发农业农村创新创业活力,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高农业创新供给质量和产业竞争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青岛市新获批的19家国家级“星创天地”,以互联网+、资本拉动等理念为指导,以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为运行模式,通过基础配套、政策优惠、科技创新等措施,聚集一批有潜力的现代农业企业,并整合前沿技术、优秀品牌等优势作为核心引擎,推动入孵企业快速成长。预计经过一年的建设周期,这30家“星创天地”将孵化创业企业或团队超过150家、创客200余人,开展创新创业活动300余场,直接带动农民脱贫致富500余户。
    (通讯员:纪泽慧)




    融创新材料研究院落户国际院士港 明年实现产业化




    2017年12月29日,侯立安院士融创新材料工程研究院项目在青岛国际院士港启动。该项目定位于水环境与空气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新材料研发与制备及其装备的产业化,打造国家级功能性新材料集成研究中心,形成新材料与装备技术高新产业区,并推动青岛市相关产业发展。项目团队研发的纳滤膜全国有着千亿元的市场存量,预计自2018年融创研究院将该项目产业化后,到2022年将率先实现收入5-6亿元人民币,完成利税2.5亿元。

    侯立安院士融创新材料工程研究院项目在青岛国际院士港启动
    在启动仪式上,侯立安院士通过视频向启动仪式致贺词,3家股东企业依次做新产品发布,东航、融创地产分别与融创新工程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
    融创新材料工程研究院项目:打造国家级功能性新材料集成研究中心
    融创新材料工程研究院项目定位于水环境与空气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新材料研发与制备及其装备的产业化。面向空间空气污染净化和饮用水安全保障,以侯立安院士团队在密闭空间空气净化低温等离子体特效纤维负载吸附净化技术,功能材料涂层降解技术。

    现场签约

    现场签约

    现场签约
    一体化滤毒材料以及污染水净化的新型膜材料等研究成果为基础,开展领先行业的空气净化材料、水净化膜材料及净化装备的产业化研究,重点解决从实验室到产品放大问题及功能性新材料的储备工作。打造国家级功能性新材料集成研究中心,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水环境、空气环境改善提供社会化服务,形成新材料与装备技术高新产业区,积极推动青岛市相关产业不断向前发展。该项目主要研发及产业化方向包括:空气净化材料、水净化材料等领域。

    产品展示

    实验室
    发展前景:将实现收入14-16亿元人民币,完成利税6亿元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更加关注,空气净化、水净化的市场空间巨大,现在市场上的水净化产品大都采用超滤或反渗透技术,这两种技术在饮用水处理领域存在一些不足,前者不能去除有机污染物,后者则将水中的微量元素也去除了。项目团队研发的纳滤膜具有通量和有机污染物截留率高的特点,具有传统材料无可比拟的先进性,全国有着千亿元的市场存量,预计自2018年融创研究院将该项目产业化后,到2022年将率先实现收入5-6亿元人民币,完成利税2.5亿元。
    而目前已产业化的空气净化材料有结构体涂装材料、工农业垃圾转换有机肥料装备、锅炉烟尘降解装备、建筑结构体环保节能新材料等。上述产品国内的市场存量将超过万亿元,预计2018年融创研究院将该项目产业化后,到2022年底将率先实现收入9-10亿元人民币,完成利税3.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