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锁心中永远的榜样——史来贺
- suiyueqingLV.工兵
- 2017/4/27 0:58:33
史来贺,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人,1930年7月出生,1949年8月入党,2003年4月去世。曾荣获“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业历程中,他与村党委、村委会一班人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使昔日穷得叮当响的刘庄成为闻名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他以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为宗旨,忠实地履行了共产党人的职责,以崇高的思想境界和突出的业绩,被誉为一面永不退色的旗帜。
史来贺是张荣锁心中永远的榜样,史来贺的先进事迹是激励我张荣锁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
一、为百姓造福,不变的初心
史来贺认为:“共产党是为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人民都过上好日子而奋斗的; 做不到这一点就没有尽到职责。”
1952年冬天,年仅21岁的史来贺当选为刘庄党支部书记,挑起了带领全村人治穷致富的重担。那时候,刘庄的粮食亩产只有100来斤,群众温饱问题还有解决。为了改变生产条件,1953年春天,史来贺带头建起初级社之后,随即带领全村群众打响了平整土地的战斗。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肩挑、车拉、人抬,起岗填沟,拉沙盖碱,把全村土地改造成四大方旱能浇、涝能排的良田。平地改土投工40多万个,搬土200多万方。在平整土地的基础上,他们又开河挖渠,修桥建闸,打井架电,硬化渠道,使田间工程配套,为农业稳产高产、优质高效打下基础。
共产党的干部就要像史来贺书记一样为群众造福。我的老家是地处豫西北与山西搭界的太行深山之中不足千人的小山村,上世纪90年代,这里依然是运输靠人背,磨面靠石碾,照明靠油灯。没钱娶嫁,村里青年人大多是“换亲”成家。不少人家农闲季节一日只吃一顿饭。回龙村境内的老爷顶海拔高度达1570米。老爷顶下一挂长15公里、平均高度200多米的悬崖绝壁,将回龙村一分为二。绝壁之上有5个自然村,居住着380口人,村民世代只靠挂在绝壁上的一架“老爷梯”爬上爬下。20年里,就有18人被“老爷梯”吞噬了生命。
1993年秋天,辉县市村“两委”换届,张荣锁已在外经商13年,以200多万资产成为“全镇首富”。张荣锁放着“百万富翁”的日子不过,不怕自家经济收入上受损失,主动向镇党委请缨,要求回到故土回龙村当支书,不为当支书手中有权力,不图当官借机捞好处,图的是借一个舞台实现走出大山的梦想,带领村民把‘极贫部落’变成‘小康群体’!”
1997年冬天,张荣锁带领50名党员、民兵组成筑路大军,背着背包,拉着锅碗瓢盆,挺进深山峡谷,挖地穴,依巨石,铺上山草,安营扎寨。从此,冬去春来,暑往秋至,筑路壮士苦干一年多,劈开9个山头,修成了一条长8公里的盘山水泥公路。
为修路,张荣锁不仅豁出财来,几乎倾家荡产,而且豁出命来,经历九死一生。开工后,张荣锁把自己经商积攒的72万元存款,还把私人的小轿车抵押了贷款,都无偿投入到了修路上。
路通了,世代以“天上人间”“世外高人”自嘲的崖上村民们的生活与现代社会接轨了。此路还成了豫西北连接山西的又一通道。2001年“五一”期间,5000名游客乘车上山,游览千年名刹真武观。旅游服务成为回龙村的一项重要收入,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为村民走出贫困、实现小康找到了出路。
二、苦干实干带头干,不变的作风
史来贺常对人说:“干部既是带头人,又是服务员。带头人就是要带领大家苦干实干,不谋私利; 服务员就是为群众搞好服务,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
1976年,是刘庄人向新的高度迈进的一年,这一年,又要建新村,又要建纸厂,还要保证向国家多做贡献和增加农民收入,任务十分繁重。建纸厂时,史来贺与工人们一道,日夜坚守在工地。正在紧张施工的时候,他的母亲病人,他安排爱人和姐姐照顾母亲,就在试车那天晚上,他母亲病危,干部群众都催他回家,他始终没有离开工地。史来贺是村上有名的孝子,但在这节骨眼上,他怎能离开?他一心考虑着试车的安全和生产问题。他把眼泪咽到肚里,直到看到纸机正常运转、金黄色的纸出来,心中的石头才算落了地。当他快步奔回家中,老人家已经告别了人世。他万分悲痛,不禁失声痛哭。建新村时,他把劳力分为两支,一支搞生产,一支搞建筑。一到晚上,男女老少齐上阵,加班加点为建楼房。砖瓦自已烧,砂土水泥自己运,缺少瓦工,请来瓦工师傅,边教边干,妇女们登上了脚手架,掂起瓦刀垒墙。一天,史来贺正在往脚手架上撂砖,心脏病突然发作,晕倒在工地上。正在干活的群众急忙围拢过来抢救,大家满含热泪说:“史书记的病都是累出来的,他再不住院,俺们可不依。”大伙硬是强迫他住进了医院。
共产党的干部就像史来贺书记一样,苦干实干带头干。1996年8月,我们回龙村正当村民种的香菇即将丰收之时,一场罕见的特大山洪,把两万多根槲树菇棒冲进了山下石门水库。此时的水库,水深达六七十米,湍流汹涌,旋涡乱卷,十分凶险。村民们看着近200万元财产将被洪水吞没,不禁绝望地大哭。
“哭有啥用?党员、民兵、跟我上!”张荣锁大喊一声,第一个跳上了自制木筏,冲进波峰浪谷之中。乡亲们惊得大喊:“荣锁,荣锁,你回来呀!菇棒我们不要了!”在张荣锁带领下,党员、民兵一起,与狂风巨浪搏斗两个昼夜,硬是从肆虐的洪水中把两万根菇棒抢了回来。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在危急时刻,党员干部就是需要一种苦干实干带头干拼命劲儿,这样才能让村民鼓舞士气鼓足干劲,才能攒起干事创业的激情斗志。
三、不让一户贫困群众掉队,不变的承诺
史来贺与党委一班人十分关注全村人的收入分配和生活水平。他觉得,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使大家共同富裕起来,这是为群众办的最重要的实事。在他的带领下,刘庄人均收入年年都有大的增加。对群众的日常生活、家庭问题,他照样时刻记挂心间。冬天,他提前派人拉来烧火煤分到各家各户; 春节,他及时备好肉、油、面、菜和各种糕点送到群众手中。群众有了病,他去看望; 谁家有了事,找他商量。
共产党的干部就要像史来贺书记一样,不让一户贫困群众掉队。张荣锁在回龙村就学史来贺那样做事。村民孙小军近三十才找上对象,可姑娘说,孙家没新房,坚决不成亲。正当孙家老人急得掉眼泪时,张荣锁主动找上门,真诚地说:“我刚建了幢新房子,我的孩子还小,眼下用不着,就让给小军两口子住吧。”接着递上了钥匙,还送上了1000元钱。助孙家办喜事。结婚典礼上,小两口按礼仪拜过高堂之后,硬是“再拜恩人”来感谢我。
1993年,村民刘士平的女儿刘秋叶考上了大学。刘士平白天见人笑,可晚上却关门哭。家里穷,缴不起学费,女儿难圆大学梦,当爹的怎不心酸!一天晚上,一家人正在发愁,我上门递上1500元钱,说是作为秋叶的学费。后来听说秋叶为了省钱,在学校一天只吃一顿饭,张荣锁又建议村里每年资助1000元,直到秋叶大学毕业。
村民赵玉森,女儿远嫁他乡,儿子因家穷找不上媳妇,到外乡“上门”去了,无力照料老人。“共产党员都是人民的儿女,就让我张荣锁代你的儿女尽孝吧!”张荣锁登门“认亲”。平时 有空儿就上山为老人打柴、种地,常为老人送面、送油、送鱼、送肉,冬天未到就早早地把烤火煤、棉衣、棉被送到老人家中。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我作为农村干部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从群众服务的小事下手,从为群众服务的实事干起,不让一户贫困群众掉队。共同富裕,一个也不能少,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百姓的信任。
(作者系全国劳动模范、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河南省辉县市上八里镇回龙村党总支书记张荣锁)

版面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