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旅游消费超1600亿 什么是8800万人来青源动力
  • 浏览:682 评论:8 人


  • 在刚刚开幕的青岛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中,青岛市市长孟凡利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多次提及“旅游”。2017年是青岛市旅游产业长足发展的一年,笔者注意到2017年一系列旅游大事件在青岛上演,同时2018年重要的旅游发展战略也随着此次两会报告相继浮出水面。
    那么,今年这份两万字左右的报告中,哪些内容与旅游有关?2018年青岛市旅游发展重点和目标是什么?2018年青岛市又将如何发展旅游业?
    2017年青岛旅游经济强劲增长
    两会报告:“2017年青岛市旅游消费增长15%左右。”

    笔者了解到,青岛市2017年借助各类旅游营销宣传活动,实现旅游业发展持续增长,预计全年接待游客总计8808万人次,同比增长9%;实现旅游消费总额1653亿元,同比增长15%。
    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到服务业中心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目标,皆需要依仗青岛日趋成熟的现代服务业、滨海旅游业的带动实现。
    回看2017:青岛旅游大事件TOP3
    2017年对于青岛旅游业是长足发展的一年。这一年,以“助力旅游国际化,宣传美丽新青岛”为目标,青岛市旅发委以“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为中心,打造“漫步青岛全球传递”等一系列活动成为青岛城市旅游宣传的明星活动。
    在2017年,究竟有哪些旅游大事件在吸引游客的同时,还能利用品牌效应将青岛城市吸引力和旅游影响力扩展到全球呢?
    三年厕所革命超标完成
    青岛作为世界知名的旅游度假城市,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精神抓厕所革命,使这项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提前一年就超额完成了厕所革命三年行动的任务目标。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新建改建主城区公厕157座,改造农村无害化厕所51.5万座。”数字的背后不仅仅是量的增加,更是质的提升。
    2015年至2017年,青岛市累计投资1.53亿,建成、改造旅游厕所746座。在今年全国厕所革命推进大会上,青岛市”旅游厕所新改建人民政府被评为“厕所革命综合推进先进单位”。厕所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小厕所,大民生”,厕所建在哪儿,建设得好坏,不仅关系着社会整体素质水平,还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厕所革命”工作的高效、优质发展,也是推动全域旅游不断深化的重要力量。
    青岛接棒2018香山峰会
    旅游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旅游业异军突起,已然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16年9月,青岛市成功申办2018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香山旅游峰会。
    2018年,作为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初始会员城市的青岛将按照世界联合会的要求,为各国参会嘉宾提供一流的住宿、餐饮、会议、交通、通信、安全等各项服务保障。同时,积极策划主题论坛、旅游交易会、旅游城市展等活动,组织富有当地特色的旅游文化活动,让来到青岛的嘉宾们亲身经历一届不同凡响的旅游盛会。
    2017中国旅游城市排行领军全省
    在2017中国旅游城市排行榜中,中国大陆地区共有286个地级城市参加评选,青岛排名第12位,高居全省之首,领衔山东5座城市进入榜单50强!青岛排名12,济南排名27,烟台排名28,潍坊排名34,威海排名47。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青岛旅游发展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

    回看2017:三大方面助推青岛旅游
    仔细研究之后,笔者发现一大亮点:回看2017年青岛旅游的稳步发展,除了打造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坚持和努力之外,这三大方面助推青岛的旅游发展。
    一是积极推进旅游国际化交流合作。借助国家政策的东风,围绕“一带一路”加快旅游国际化建设。
    二是举办各类创意宣传推广活动。2017年发起的“漫步青岛”全球传递活动,活动传递2万本书,其中2000本英文,传递直接参与人数近20万人,境内传递到28个省市自治区,境外传递到美国、澳大利亚、丹麦、日本、泰国等国家,关注人数超过380万。
    三是重点旅游领域政策支持。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媒体、研究和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的沟通交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和平台,加强对外宣传媒介,提升城市影响力和吸引力。”这一年,利用青岛旅游国内外官方媒体平台开展旅游宣传,2017年对入境游、邮轮游进行奖励支持共500余万元。
    细读今年的工作报告,笔者注意到了几组数据:即“新开通4条空中洲际直达航线”、“旅游消费增长15%”、“新建改建主城区公测157座,改造农村无害化厕所51.5万座。创建国家特色小镇2个,全国美丽乡村和中国最美休闲乡村11个”。




    这些意味着在国际城市战略的引领下,青岛正把旅游发展成为引领城市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努力把青岛这座城市建设得更加富有活力、更加时尚美丽、更加独具魅力。那么,进入2018年,青岛市旅游发展重点和目标是什么?2018年青岛市又将如何发展旅游业呢?

    展望2018:全域旅游是重点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2018年青岛将“加快既有旅游项目建设,加强旅游大项目引进,打造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精品旅游线路,搭建旅游大数据平台,面向国内外精准营销,办好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青岛峰会,打造一流滨海度假旅游胜地。”
    为此,2018年青岛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青岛将把全域化旅游营销作为创新发展重点。由于2018年国家旅游局已经把“美丽中国-全域旅游年”作为全年旅游主题,青岛将为此不断丰富旅游产品线路,深入挖掘和大力推广文化、体育等特色旅游产品;建立更加完善的旅游产品资源库,推广青岛城市旅游。
    二是青岛将以入境旅游市场开发为工作重点。通过结合国家“美丽中国”主题,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青岛将强化“青岛啤酒的故乡”海外旅游主题形象宣传,借助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青岛香山峰会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动,持续提升青岛旅游的国际影响力。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2018年,青岛将增强城市对外辐射和资源集聚能力,深入推进智慧化建设,提升面向企业和市民、游客的各种政务服务和市场服务的智慧化水平,使青岛成为宜居宜业宜游、让本地人自豪让外地人向往的时尚美丽的海滨城市。




    走出国门 青岛海水稻技术成功布局海外


    近日,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首例海外项目“绿色迪拜”在迪拜启动。
    迪拜位于阿拉伯半岛中部、阿拉伯湾南岸,是阿联酋人口最多的城市,全年降水稀少。“绿色迪拜”项目在干燥的土地上进行实验基地的方位定位、稻田作画池动工开挖等工作,以盐碱地稻作改良技术为切入点,打造沙漠绿洲数字化农业新模式,将之建设成为沙漠人造绿洲覆盖的“绿色迪拜”。该项目的成功布局,契合了我国“一带一路”建设背景,有助于将盐碱地稻作改良技术推向全世界,对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通讯员:刘淑婷)




    青岛地铁提升市民幸福感 年底将实现地铁线网运营




    2017年,青岛地铁实现3号线安全优质运营和2号线东段高水平开通,由单线运营平稳跨入“双线运营、多线筹备”的新阶段,全年运送乘客6700多万人次,日均客运量约17.4万人次,各项运营指标连续两年优于国家标准,6条地铁线路建设快速推进。2018年,是我市轨道交通高水平运营、高强度建设、超常规发展的关键之年。记者从两会现场获悉,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青岛地铁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新+三个更加”目标要求,落实“一三三五”工作举措,以更大的担当抓好工程建设,以更高的追求加快集团发展,以更实的举措做稳做大融资开发,为建设宜居幸福创新型国际城市提供强力支撑,切实提升岛城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至2018年底,实现4条地铁线网运营,举全市之力,加快8号线等在建地铁线路建设进度。
    建设目标:铸造精品工程
    以工程现场为重心,优化线路工程计划与施工方案,统筹推进各个关键节点,加强区市联动,举全市之力加快8号线建设进度。11号线按计划完成验收移交和试运营基本条件评审,上半年开通试运营。13号线加快设备安装、装饰装修等,年底开通试运营。1号线土建施工完成总量的60%,区间隧道开挖全部完成。2号线西段完成车站主体工程,轨道及设备安装全部完成。4号线实现全线开工。
    运营目标:实现4条地铁线网运营
    以乘客需求为导向,持续优化运输组织,完善大客流应对机制。做好服务导向排查、服务技巧培训等服务基础性工作。深化客运服务体系,紧贴重大会议、重要活动和青岛旅游城市特点,开展系列特色服务活动,逐步提升“畅达幸福”服务品牌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分线路开展乘客满意度调查,壮大义务监督员队伍,畅通诉求渠道,建立主管部门、运营企业与乘客共同治理机制。做好换线人员培训及评估工作,确保员工尽快适应新线环境,完成生产员工上岗取证工作,不断提高运营一线员工的综合业务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标准化建设,推动青岛地铁运营相关标准成为青岛市乃至山东省标准。加快云平台建设进度,继续增设便民设备设施。做好设备检修、保养,细化各设备系统检修标准,提升设备设施运行的可靠度。研究应急指挥中心运作模式,完善设备应急抢修机制,优化配置应急资源,提高紧急突发事件的演练频次和盲演比率。
    同时,完成11、13号线试运行组织、综合联调工作,2018年底具备4条线运营能力,努力把青岛地铁运营打造成优质服务的窗口、城市文明的窗口和展示城市国际化水平的窗口。
    地铁向下,城市向上。“接轨”新时代的青岛地铁,将以更快速度、更好的服务融入城市,为把青岛建设得更加富有活力、更加时尚美丽、更加独具魅力提供有力保障。




    两会观察:青岛“优质”教育底蕴 加快迈向国际化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青岛,风景旖旎,中西文化交汇,大气包容。

    1月10日,青岛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市长孟凡利代表市人民政府作工作报告,在报告中“教育”一词共出现了25次,俨然已经成为2018青岛两会热词之一。报告中提出2018年,青岛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
    近年来,青岛教育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蔚然而深秀,“办辽阔的教育”的大教育气势和格局渐渐形成,教育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理念和实践,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每个人。
    从2017年的“优质”,到今年的“更优”,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表述的变化,是对新一年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立全面的幼儿体系
    幼儿园课程建设,对于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实现教育更加公平、更有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8青岛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表明:2017年青岛完成了100所标准化幼儿园建设,2018年青岛将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建设普惠性幼儿园60所。

    ▲青岛市实验幼儿园
    如何提升园长课程领导力,如何提升教师驾驭课程的能力,如何高质量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与健康和谐发展,这是当下学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更是青岛学前教育重视的问题。
    在多年的实践与探讨下,青岛幼儿教育逐步构建起开放教育课程。提及开放教育,你一定会问开放教育到底是什么?笔者了解到,开放教育是让幼儿在开放的生态环境中,运用各种感官充分感知和体验,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在充满乐趣的活动中体验快乐、感受幸福。
    目前,青岛将开放教育作为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幼儿园课程的设立上不仅仅只是培养认知,更加注重其它方面能力的塑造,从儿童早期就开始发展素质教育,立德树人。
    重构人工智能时代的课程体系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教育信息化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起着变革作用。在2018年青岛两会报告中曾指出:2018年,青岛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工程,建设中小学30所。
    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让学习突破学校围墙,灵活的学习群体、灵活的时间安排、灵活的学习空间极大地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笔者了解到,2017年,青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方面的优势,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并进一步实施“‘互联网+教育’计划”,以智慧校园支撑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方式的转变。教育信息化使青岛教育现代化取得了重要进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体满意度位列全国19个重点大城市第一名。

    笔者认为,如果人工智能已经可以解决知识的传授,教育理应超越冷冰冰的工具性特征,更不能培养冷冰冰的“机器”,而应追求“人性”永恒的温暖。青岛市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开展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小学生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发展研究,颠覆了现有的学科分类过分僵化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基于知识点学习向基于项目学习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笔者了解到,青岛市实验高级中学构建了基于AR/VR的“超级课程”群,成立的“AR/VR创新课程教师团队”囊括了12个学科的骨干教师,融合形成生物、地理和美术课程体系。全校开设AR/VR创新校本课程,成立学生AR/VR创新技术社团,组织了全国首家AR/VR夏令营,学生自主研发了“青岛市实验高级中学”虚拟全景地图。
    笔者注意到,日前2017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获奖名单公布,在这个选拔培养创新时代优秀计算机人才的大赛中,青岛在提高组和普及组的一等奖获奖人数位居山东省第一,这无不体现了青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水平。
    青岛职业教育已是全国的一面旗帜
    上世纪90年代,一位职业教育专家曾如此评价青岛城乡职业教育:青岛的中等职业教育近十年来几乎没有低谷,一直在健康成长,几乎都处在一个较高水平,这是我国职业教育不可多见的现象。通过2018青岛两会报告,笔者了解到,2018年,青岛将深化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和中高职一体化发展改革,培育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优势专业。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青岛的职业教育就走在全国前列,据笔者了解,2017年,在第13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中,青岛市获奖比例位居首位;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青岛市获得一等奖的数量首次进入前三名。
    青岛一直坚持深化国家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2017年建立了校企双主体的“共商、共建、共享”机制,遴选两批共计63个单位、44个专业、150家行业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启动了新一轮专业布局调整,开展了“职教义工”、“劳模工匠进校园”等活动,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大学是城市的灵魂
    近几年来,青岛的高校“朋友圈”越来越大,2017年,中国社科院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知名高校纷纷与青岛签约,截止目前已有国内外30所高校落户青岛。
    2017年,山东大学6个学院和8个科研机构整体搬迁至青岛校区,在校生达到6000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等5个研究院已经开始运行,初次招生规模合计近千人。根据教育部“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名单,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入选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青岛大学等高校共11个学科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
    不仅如此,笔者注意到,在近几年,青岛还建设运营了国际院士港、院士智谷、海洋人才港等高端平台,聚集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学家、专家和各类人才,加速高科技成果的本地研发转化;重点推进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提升创新科技含量高的产学研合作,支撑了环胶州湾“科技城”和“国际城”的城市布局建设,推动青岛建设“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
    青岛加大对教育事业和科技创新的投入,依托一流教育和一流人才资源,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新科技的研究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相结合,其对未来国际化城市发展的前瞻性战略布局引人瞩目。
    加快青岛迈向国际化进程
    教育作为青岛城市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在国际城市建设过程中,承担着国际教育服务的重要任务。2018年青岛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提出,2018年青岛将积极扩大全方位开放,落实“国际化+”行动计划,提升全面开放水平。对标国际标准,加快建设国际化社区、国际学校、国际(涉外)医院和城市综合服务体系。
    从青岛的城市发展史来看,中西文化曾在此交融,“面向世界”的开放精神使青岛形成了独持的气质。2017年,青岛成功连续两年承办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为青岛塑造了良好的国际形象。不止于此,2017年青岛作为唯一的地方城市政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取得突破,与教育部签署开展“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
    青岛对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做了全面系统的规划设计,提出开展多渠道、宽领域、高水平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青岛教育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培养了一批具有本土文化特质和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青岛在进行城市发展战略布局中,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局思考教育对城市的创新发展、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以及为城市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的作用,围绕教育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这一核心,科学配置人才资源,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以教育现代化,加快青岛迈向国际化进程。




    让生活更多彩!体育小镇落户即墨 将打造体育社区综合体




    (通讯员 高超)11日上午,即墨通济新经济区与奥园集团(广州)有限公司签约,共同打造“奥园体育小镇”,该项目总占地面积共约6000亩,以体育运动为核心,文化休闲为主线,打造集运动、休闲、娱乐、旅游、购物、商业居住于一体的体育社区综合体,与青岛市主城区城市建设发展接轨。

    即墨区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邵立晓致辞
    青岛市即墨区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邵立晓在致辞中表示,此次通济新经济区管委与奥园集团就打造奥园体育小镇签约,必将对促进通济新区乃至即墨区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希望通济新经济区管委和有关部门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为项目推进提供最优质、最便捷的服务,希望奥园集团充分发挥在地产开发、商业运营、健康养生、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优势,把一贯的好品质注入到体育小镇的建设中。相信通过多方努力,体育小镇必将建成青岛城市功能的一张靓丽新名片。





    让生活更多彩!体育小镇落户即墨 将打造体育社区综合体




    (通讯员 高超)11日上午,即墨通济新经济区与奥园集团(广州)有限公司签约,共同打造“奥园体育小镇”,该项目总占地面积共约6000亩,以体育运动为核心,文化休闲为主线,打造集运动、休闲、娱乐、旅游、购物、商业居住于一体的体育社区综合体,与青岛市主城区城市建设发展接轨。

    即墨区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邵立晓致辞
    青岛市即墨区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邵立晓在致辞中表示,此次通济新经济区管委与奥园集团就打造奥园体育小镇签约,必将对促进通济新区乃至即墨区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希望通济新经济区管委和有关部门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为项目推进提供最优质、最便捷的服务,希望奥园集团充分发挥在地产开发、商业运营、健康养生、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优势,把一贯的好品质注入到体育小镇的建设中。相信通过多方努力,体育小镇必将建成青岛城市功能的一张靓丽新名片。

    通济新经济区党工委书记张新致辞
    通济新经济区党工委书记张新在致辞中表示,通济新区是即墨的西南门户,担负着即墨连城阳、融青岛的重要使命,近几年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即墨撤市划区后,通济新区更是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人文环境,独特的要素资源,优质的产业布局和良好的服务品质,日益受到投资兴业者的关注和肯定,新资本、新动能、新产业,正在加速布局、聚集。

    此次通济新区管委与奥园集团就打造“奥园体育小镇”签约,对于提升通济新区城市品位、发展全民体育运动,打造特色体育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长远发展、创新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济新区将不断创造最优环境,提供最佳服务,助推奥园体育小镇建设。也真诚希望项目方把握发展机遇,集中精力,加快体育小镇建设步伐。
    据悉,体育小镇项目主要分为体育场馆、运动乐园、康体度假三大版块。其中,体育场馆版块以场馆运营为依托,打造集体育娱乐、体育商城、休闲运动于一体的开创性的体育和休闲复合的体育综合体,将建设体育mall、体育娱乐中心、室内滑冰场、专业运动训练基地、足球俱乐部、多功能球场、停车场等设施;运动乐园版块以休闲环境氛围塑造为依托,通过各种休闲运动来规划、设计、组合成相关产品,引起人的消费欲望与需求。以运动休闲、主题乐园项目等,通过休闲化转化,使项目地的体育运动成为旅游休闲的新内容,形成项目地休闲体育的吸引力。主要特色内容有儿童趣味乐园、水世界、户外拓展基地、运动公园、花海世界、游船码头、健身跑道;康体度假版块以体育服务、康体度假为依托,打造集体育产品购物、体育休闲、康养度假和主题商业四大板块于一体的全业态体育度假社区,将建设颐养社区、运动社区、健身会所、体育康复中心、休闲草坪、休闲商业街区、健康主题美食街。
    中国奥园在即墨通济新经济区打造的体育小镇,将整合国家体育总局、中国自行车协会、中国登山协会、珠江文化等产业资源,承接政府活动、赛事管理、文艺演出、康体健身、会议会展、企业活动、培训体验等活动,形成产城旅融合发展的共创共赢生态圈。未来,体育小镇内将打造青岛通济新区综合性体育公园、体育培训与活动组织中心、综合运动健身中心,建成青岛城市功能的一张靓丽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