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厦门,的确比较困难.
- 八嘎亚路LV.工兵
- 2017/9/5 3:27:20
解读厦门,的确比较困难.
厦门给人的第一印象和最深的印象,是它的美丽.但美丽似乎不好算作是一个城市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特征.前已说过,海边的城市多半美丽.美丽是这些城市的共性,而不是其中某一座城市的个性.况且,厦门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特征,也并不同于大连,青岛 ,珠海这些海滨城市.看来,美丽并非解读厦门之门.
厦门也没有多少历史文化遗产.在这方面,它远不如它的两个近邻泉州和漳州.泉州和漳州都是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厦门却不是.在历史上,厦门原本是下属于泉州府同安县的.只是由于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厦门才异军突起,后来居上.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厦门和广州,福州,宁波,上海一起,成为对外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1949年后,打开了一百年的大门重新关闭.通商口岸变成了海防前线,连天炮火取代了过往帆墙.又过了30年,于戈化玉帛,刀剑铸犁锄,海防前线又变成了经济特区.这些戏剧性的变化,使厦门声誉鹊起,也给厦门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解读厦门人
解读厦门不易,解读厦门人也难.同北京人,上海人,广州人相比,厦门人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特征可以说是很不明显.一个上海人到了外地,往往会显得十分"扎眼";而一个北京人或广州人到了外地,也比较容易被辨认出来.同样,一个外地人到了北京,上海和广州,也会有一种"异样感".如果是到了上海,还会被上海人一眼就认出是"外地人".然而,一个外地人进了厦门,除标志鲜明的"观光客"外,大都很难被厦门人认出.我自己多次遇到厦门人试图用闽南话与我交谈的事,就是证明.同样的,一个厦门人到了外地,也不会像上海人那样"醒目",甚至还可能会根据他不那么标准的普通话,而视之为"广东人".当然,厦门人没有北京人,上海人,广州人或广东人那么多,那么有名,那么被人了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厦门人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特征不那么明显,恐怕也是不争之事实.
一个似乎可以用来作为证据的事实是:中国历来就有不少描述各个地方人文化性格和文化特征的顺口溜,比如"京(北京)油子,卫(天津)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无绍(绍兴)不成衙,无宁(宁波)不成市,无微(徽州)不成镇";"山东出响马,江南出才子,四川出神仙,绍兴出师爷"等等,描述厦门人的却似乎没有.也许,我们只能从下面这句顺口溜里品出一点点滋味:"广东人革命,福建人出钱;湖南人打仗,浙江人做官."不过,这里说的是福建人,而不是厦门人.尽管厦门是福建的一部分,但此说至多说出了福建人的共性,却未能说出厦门人的个性.事实上,厦门人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特征究竟是什么,只怕连厦门人自己也说不大清.如果你拿这个问题去问厦门人,保证连他自己也张口结舌,说不出个子丑寅卯,周吴郑王来.
总之,解读厦门是多少有些麻烦的.所以,为了说清厦门的城市人格和厦门人的文化特征,我们就只好拿北京,上海和广州来做一个比较.
厦门多少有点像上海.
厦门与上海相似的地方很多.比方说,它们都不是什么古都,古城,古郡,古邑,而是近现代以来才兴起的新型城市;它们都远离中央政权,偏于东南一隅;它们都面对大海,被海风吹拂,海浪冲击;它们也都在国内较早地接收西方文化,较早地成为洋行职员和海外华侨的培养基地等等.上海和厦门,都是没有多少传统文化而更多现代文化,没有多少本土文化而更多外来文化,没有多少政治文化而更多经济文化(或消费文化)的地方.
因此,厦门人和上海人,至少有一点是相近的,即他们对待外来文化的心理比较平衡,对待国际社会的态度比较正常.比如说,在上海和厦门,就很少发生围观,尾随外国人的现象.他们不会对外国人点头哈腰,也不会吐唾沫扔石头,既不称他们为"蕃鬼",也不称他们为"老外".又比如说,在上海音乐厅或鼓浪屿音乐厅演奏西洋音乐,观众一般都会遵守演出时不出入,演奏中不鼓掌之类的规矩,很少会发生让音乐家们感到听众"太没教养"的事.再比如说,无论上海人还是厦门人,西装穿在身上,一般都会感到得体,自然,"像那么回事",不像某些地方人,西装穿在身上,别人看着"不对头",自己也觉得"挺别扭".当然,无论上海人还是厦门人,穿西装的次数也会比内地人多得多,而他们吃西餐也像广东人吃早茶一样自然.他们好像生来就适应西餐的口味,从小就懂得西餐的礼仪,一般不会出洋相.所以这两市的西餐店,总是生意兴隆,而不会像成都那样门可罗雀(成都人对川菜和火锅的酷爱是压倒一切的,不过近年来成都的儿童已开始对麦当劳和肯德基发生兴趣).甚至在重视子女教育,尤其是重视英语教育和钢琴,小提琴的教育方面,厦门人与上海人也不乏共同之处.这恰恰都是两地较多较早地接受了西方文明的表现.
- laite_good
- 2017/9/5 4:36:21
厦门和上海的关系也很密切.厦门人喜欢到上海购物(如果他们要到外地购物的话),上海人也喜欢到厦门旅游(厦门的外地游客以上海人居多).厦门的孩子如果一定要到外地上学(多半不会),那么,上海往往是他们首选的城市.凡此种种,除厦门上海两地交通较为便利外,文化上的接近,也是原因之一.
但是,如果你公然提出"厦门人像上海人"的看法,一定会遭到厦门人的断然否定:"决不相同","根本两码事",厦门人会如是说.随便举个例:你到厦门人家去做客,主人会热情接待你,泡茶,递烟,留饭,把自己的床让给你睡,自己去睡地板.到上海人家里做客,情况恐怕就会两样 主人的态度多半会是"客气而不热情",而客人的感觉则多半会是"拘谨而又别扭".余秋雨在讲到"上海朋友交不得"时,便特别指出这一点:"到他们家去住更是要命,既拥挤不堪又处处讲究.这样的朋友如何交得?"(《上海人》)杨东平则讲了一个"不是笑话"的笑话:"上海人待人真热情,快到吃饭的时候,他告诉你附近有一家价格便宜实惠的饭馆."(《城市季风》)仅此一条,你还敢说厦门人像上海人么?
对于上海人的这种种说法无疑带有外地人的文化偏见.不错,上海人待人的确不像外地人要求的那样"热情".因为上海人讲究"绅士风度",彬彬有礼的同时,便难免让人觉得格格不入.此外,上海人的不轻易留客吃饭,也不一定就是"小气",多半还有怕传染疾病(上海人特别讲究卫生)的原因在内.但这并不等于说上海人就不会款待朋友(我以为上海人的态度更符合"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交友之道),更不等于上海人待人不热情.
当然这已是题外话.总之,厦门人和上海人,并不一样,不好相提并论的.
厦门也有点像广州.
厦门像广州的地方不少.比方说,两地都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埠最早的通商口岸(广州又更早),都与海外尤其是南洋关系密切,都有许多华侨在海外大展宏图并回国回乡捐资投资等等.甚至两地的建筑也不乏相同之处,比如厦门中山路,思明路一带就和广州一样,也是"骑楼"式的建筑.
在生活习惯方面,两地相似之处也不少(比如两地菜肴在口味上相对比较接近而大不同于内地,唯广州菜更为精致讲究),至少是都爱泡茶.所不同的,大约仅在于广州人更爱出去喝茶(吃早茶或吃晚茶),而厦门人更爱在家里泡茶(厦门街面上似少见茶馆,近两年才和国内其他城市一样兴起了茶艺馆,红茶坊).茶是中国人的爱物,中国人少有不爱喝茶的,但把喝茶当作一件事来做的,大约只有广州(或广东),厦门,成都几个地方.广州人虽非每天,但至少隔三差五就要去喝早茶的,成都则满街都是茶馆(与之相配套的则是公共厕所也比厦门多得多).成都人爱泡茶馆,原因之一,诚如余秋雨所言,是成都文化积累丰富,话题甚多,无妨将历史与种种小吃一并咀嚼,细细品尝,然后用一杯又一杯的花茶冲下肚去.厦门没有那么多的历史,没有那么多的话题,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多的茶馆.真不知厦门人在泡茶时,都说些什么.喝茶的方式,成都厦门两地当然也迥异.成都人用带盖的碗,谓之"盖碗茶".茶博士手提长嘴大铜壶,穿梭于茶客之间,不断地添加滚水.茶客们则把这些滚烫的茶水连同各种街谈巷议一齐吞下去,时光也就这样流水般地打发.厦门人则和广州人一样,茶杯比酒杯还小,倒茶的时间比喝茶的时间还多.他们实际上是把茶当作酒来品味,或者说,是把茶当作生活来品味的.厦门人和广州人一样,似乎更看重人情味极浓的世俗生活.所以他们宁愿用小小的杯子一小口一小口地细细品尝,而不愿端起茶缸"牛饮"
的确,厦门和广州,这两个远离京都的南国花城,其花香与茶香要远比政治空气来得浓烈.在厦门的街头巷尾,你很难听到北京街头处处可闻的那么多的小道消息.政治笑话和政治民谣.甚至哪怕军事演习就发生在家门口,厦门人也很少会去议论它.日子照过,茶照泡,依然一派鸟语花香.不过,广州人不谈政治,是因为他们喜欢谈钱;厦门人不谈政治,却似乎也并不谈钱.他们喜欢谈什么 这一点我还没搞清楚.厦门人,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喜欢谈的事情.
- baodingryb
- 2017/9/5 9:26:21
更何况,广州人虽然似乎不那么关心政治,但广州毕竟与中国近现代的政治风云关系密切瓜葛甚多.从戊戍变法到北伐战争,广州在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上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厦门可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这样重要的地位.
甚至即便是花与茶,厦门与广州也不尽相同.比方说,广州年年都有规模盛大的花市,厦门有么?广州处处都有人满为患的茶楼,厦门有么?一个花市,一座茶楼,就把同样爱花爱茶的广州人和厦门人区别开 再说,厦门也没有广州那么多的让外地人读不出音也不解其意的古怪汉字,没有那么多一半英语一半粤语的"中外合资"的名词.在这方面,与广州相比,厦门更像一个普普通通的内地城市.一个外地人来到厦门,不大会有到了广州的那种怪异感.
更重要的,也许还在于厦门没有广州的那种活力.如果说广州的风格是"生猛鲜活",那么,厦门的风格便是"不紧不慢".不要说带动全省,影响全国,便是在闽南三角洲当"老大",前些年泉州漳州还不怎么服气.厦门的商场,市场更不能和广州相比:品种少,规模小,缺少名牌.厦门叫得响的名牌产品据说只有一个"鼎炉牌六味地黄丸",可以拿出去送人的则只有一个"鱼皮花生豆",再加"鼓浪屿馅饼",真是说来让人惭愧.比起广州市场的琳琅满目,品种齐全,质量优良,服务周到,厦门市场确实相形见细,比如买菜就远不如广州方便.厦门的菜市场,无论净菜,半成品,还是代客加工,都不如广州.广州毕竟是一个最市场化的城市.在这方面,不是特区的广州,反倒比厦门更像特区.
厦门和北京的差异,也许更大.
厦门和北京当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北京是元明清的帝都和新中国的首都,厦门则不过是远在东南一隅的一个小小岛城.无论地盘,人口,抑或历史,地位,厦门都无法望北京之项背.两地的文化性格,风土民情,当然也相去甚远.北京大气磅礴,威武雄壮;厦门小巧玲珑,温馨文雅.厦门的街道,建筑,城市风貌,总体上说是幽雅秀丽,温馨可人,没有北京的惊人气派,也没有北京的逼人气势.如果说,走进北京会有"朝圣"的感觉,那么,来到厦门就会像是"回家" 至少,在厦门购物,要比在北京愉快得多.即便买了东西要退货,也能受到和气礼貌的接待,并欢迎你下次再来.即便到小餐馆就餐,服务也很不错.一口气把你要的几瓶啤酒啪啪啪统统打开一走了之的事情,是不会有的(这在北京,上海至今仍很"正常").同样,走半天找不到一只电话,等半天等不来一辆公交车的事,也是不会有的.可以说,北京是"气象非凡,诸多不便",厦门则是"平易近人,诸多方便".
有人说,厦门是纯情少女,而且似乎还情窦未开.
的确,与北京的风云变幻,上海的沧海桑田,广州的异军突起相比,厦门的近代化和现代化历程虽然充满戏剧性,却奇怪地缺少大波澜.从海岛渔村到通商口岸,从海防前线到经济特区,如此之大的变化,如此强烈的反差,却似乎并未引起什么大的震荡.厦门人似乎不需要在思想上转什么大的弯子,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所有这些突变和沧桑.厦门,就像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姑娘,漫不经心地就度过了"女大十八变"的青春期.
于是,厦门人的文化性格中,便有太多的矛盾,太多的不可思议和难以理解.
比方说,厦门人是保守呢,还是开放 便很难说.一方面,厦门人的确很保守,很封闭.他们消息不灵通,而且似乎也并不想灵通起来.尽管厦门有着相当好的通讯系统和网络,但在特区建设中却并未很好地把信息当作资源来开发和利用.厦门过去不是,现在也仍未成为各类信息的集散地.厦门街头的早点小吃,几十年一贯制地只是面线糊,花生汤,沙茶面那么几种,远不如上海和广州丰富,更逞论引进新品种.风行全国的川菜只是靠着外来人口的增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进厦门,西安饺子宴则终于落荒而逃.直到近两年,才开始有了北方饭店湘菜馆之类,而且和广州相比,生意还不怎么样.这并不能完全归结为口味(怕麻辣)问题,事实上许多吃过川菜的厦门人也完全能够予以接受.问题在于许多人根本就没有想到要去尝试一下.不敢,或不愿,或不屑尝试新口味(包括一切新事物),才真正是厦门的"问题".
- 总督署后门
- 2017/9/5 10:44:03
不,厦是每个人都不一样的,就是有的喜欢舒适有的喜欢刺激感,有的又都喜欢,还有的有时候喜欢舒适感有时候喜欢刺激的……

版面目录